仪器构造:五大组件协同工作

  光源系统

  紫外区光源:氢灯或氘灯,发射185-375 nm的连续光谱,覆盖多数有机物的特征吸收峰。

  可见区光源:钨丝灯或卤钨灯,发射320-2500 nm的可见-近红外光,适用于可见光区分析。

721主图_01.jpg

  单色器

  元件:棱镜或光栅。棱镜通过折射分离不同波长光,光栅利用衍射实现高分辨率分光。

  功能: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,通过狭缝选择特定波长,确保测量。

  样品室

  比色皿:石英材质用于紫外区(耐腐蚀、透光性好),玻璃比色皿仅适用于可见光区。

  光路设计:确保光束垂直通过样品池,减少散射误差。

  检测器

  光电倍增管: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,具有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特性,适用于微弱光信号检测。

  光电二极管阵列:快速扫描全波段光谱,实现多波长同步检测。

  信号处理与显示系统

  数据处理:通过模拟-数字转换器(ADC)将电信号转化为吸光度值。

  结果显示:数字显示或图形化输出光谱曲线,支持数据存储与导出。

  三、操作要点:从样品处理到数据解读

  样品制备

  溶剂选择:需在测量波长范围内无吸收,避免干扰。例如,核酸分析常用TE缓冲液(pH 8.0)。

  浓度控制:吸光度值应介于0.2-0.8之间,过高需稀释,过低需浓缩。

  空白校正

  使用与样品相同的溶剂作为空白对照,消除溶剂、比色皿及光源波动的影响。

  波长选择

  根据物质的吸收波长(λ_max)设定检测波长。例如,DNA在26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。

  数据解读

  定性分析:通过吸收光谱的峰形、峰位及摩尔吸光系数判断物质结构。

  定量分析:绘制标准曲线(吸光度 vs 浓度),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未知样品浓度。

  四、应用领域:从实验室到工业的跨学科工具

  生物医学

  核酸/蛋白质定量:利用260 nm(DNA/RNA)和280 nm(蛋白质)的吸光度比值(A260/A280)评估纯度。

  药物分析:测定药物含量、杂质及稳定性。

  环境监测

  水质检测:分析水中重金属离子(如六价铬在540 nm的显色反应)、硝酸盐及有机污染物。

  大气分析:检测挥发性有机物(VOCs)的浓度。

  食品安全

  添加剂检测:测定防腐剂(如苯甲酸钠在225 nm的吸收)、色素及维生素含量。

  毒素筛查:检测黄曲霉毒素、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。

  材料科学

  纳米材料表征:通过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分析量子点、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与浓度。

  高分子研究:测定聚合物的共轭结构及光学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