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态环境部“十四五”环境监测规划的推动下,污染物排放监测正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、碳排放监测转变。高触屏量热仪凭借其高、高稳定性的特点,成为量化污染物热值、评估环境影响的关键工具,为环保监管提供了“绿色标尺”。
工业污染源监测: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
在钢铁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,燃料热值直接影响污染物排放总量。以水泥生产为例,煤的热值每降低1MJ/kg,熟料综合能耗增加约2kgce/t,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0.8kg/t。高触屏量热仪可测定入窑煤的热值,为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础数据。海螺水泥下属工厂通过部署该设备,将煤热值检测误差从±0.5MJ/kg降至±0.1MJ/kg,年减少碳排放核算偏差超10万吨。
在危险废物处理领域,量热仪是评估废物热值与焚烧效率的工具。
生物质燃料监管:破解热值虚标难题
随着生物质能产业快速发展,生物质燃料热值虚标问题日益突出。部分企业通过添加助燃剂或调整水分含量人为提高热值,导致锅炉运行不稳定、排放超标。高触屏量热仪可快速测定生物质燃料的真实热值,为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。
2024年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生物质燃料专项整治行动,要求各地质检机构配备高量热仪。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引进的德国IKA C2000型设备,其测量重复性优于0.2%,成功查处多起热值虚标案件。例如,某企业宣称其生物质颗粒热值为18MJ/kg,经检测实际热值仅14MJ/kg,监管部门据此对其处以50万元罚款并责令整改。
碳交易市场支撑:构建热值-碳排放转换体系
在全国碳市场建设中,准确核算企业碳排放是关键。对于燃煤电厂等重点排放单位,煤炭热值是计算碳排放量的参数。高触屏量热仪可提供高的热值数据,减少碳排放核算不确定性。以华能集团某电厂为例,其通过量热仪将入炉煤热值检测从±0.3MJ/kg提升至±0.05MJ/kg,使年碳排放量核算误差从3%降至0.5%,避免了因数据偏差导致的额外碳配额购买成本。
在碳捕集与封存(CCS)领域,量热仪可测定吸收剂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热效应,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。中石化胜利油田开展的CCUS示范项目中,科研团队利用量热仪研究胺基吸收剂再生热,成功将再生能耗降低15%,使CCUS技术经济性显著提升。
技术标准化与国际化:突破贸易壁垒
随着中国环保设备出口增加,量热仪的国际成为市场准入的关键。欧盟EN 61326-26电磁兼容新规要求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仍能保持测量稳定性,这对量热仪的抗干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国内企业如聚光科技通过采用屏蔽电缆、滤波电路等设计,使设备顺利通过CE,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0%。
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,中国科研机构正积极参与ISO/TC 158量热技术委员会工作,推动将中国量热仪技术指标纳入国际标准。2024年发布的ISO 21367:2024《固体可燃物热值测定方法》中,采纳了中国提出的“双桶水循环冷却校正”技术,标志着中国量热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。